汕尾日報訊 (本報記者 文/圖)夜幕下的陸豐縣道136線東海二中至新國道路段,沉寂得令人不安。原本應照亮歸途的路燈集體“失明”,僅五米寬的堤壩路漆黑一片——左側是深不見底的河道,右側是排水溝渠。車燈掃過時,偶爾可見貼著護欄踽踽獨行的路人,和幾乎擦身而過的貨車。
黑夜中前行的摩托車手。
“這一個月天天如此!”騎電動車下班經(jīng)過的陳師傅猛按喇叭,聲音發(fā)顫,“你看這彎道,沒燈誰敢快?上星期差點撞上對面逆行的三輪車……”記者現(xiàn)場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由于道路建于河堤之上,無額外緩沖空間,車輛交會時輪胎距邊緣不足半米。
該路段一片漆黑。
金廂鎮(zhèn)居民鄭女士指著河道苦笑:“孩子晚自習回來,我天天提心吊膽。這條路是很多學生放學的必經(jīng)之路,現(xiàn)在只能用手機打光當手電?!彼謾C里存著多個村民拍攝的夜間險況視頻:電動車為避讓坑洼急轉險些沖下堤壩,貨車盲區(qū)差點刮到蹲在路邊修車的老人……
一閃而過的小車燈光。
作為陸豐“四好農(nóng)村路”,這段14.094公里的道路如今陷入尷尬——白天車水馬龍,夜晚卻因照明缺失成為民生痛點。路邊商鋪老板反映,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,但總得到“線路檢修中”的回復。
黑暗仍在持續(xù),而河水的流淌聲與車輛的急剎聲交織成沉重的背景音。群眾期盼著:這盞照亮安全與民生的燈,能否早日重亮?